推广 热搜: 全程机械化  深松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玉米收割机  2016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报告三:北方寒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调查研究报告

   日期:2020-04-17     作者:黑龙江省农机推广总站 孙征权    
核心提示:专家报告之三:北方寒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调查研究——黑龙江省保护性耕作专家技术指导报告之三
专家报告之三:北方寒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调查研究
黑龙江省保护性耕作专家技术指导报告之三:

 导言: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东北黑土地实行战略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保护性耕作推广应用,按照农业农村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的通知要求,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省农业农村厅积极组织制定黑龙江省行动计划和工作方案。为了积极推广适合我省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省农业农村厅农业机械化管理处组织保护性耕作专家推出研究报告和技术指导意见,希望广大农机工作者参与研讨,农机管理和农机推广工作者把合理的技术传授到广大农民手里,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我省黑土地保护出一份力。 

北方寒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

示范推广调查研究报告

省农机推广总站  孙征权

20203

一、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气候寒冷干旱,水资源匮乏,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玉米种植以垄作为主,传统的耕种方式是在播种前进行整地处理,大部分地区实行以翻、耙、压和旋、灭、起为主的“三三轮耕耕作模式,追求三铲三耥的“精耕细作”,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率低,绝大部分秸秆在地里进行焚烧清理,而且大马力拖拉机及配套机具不足,施肥和播种在数量和位置精确度上很难达到农艺要求,春旱严重,大部分仍采取坐水播种的方式来保证出苗墒情。这种传统的耕种方式,土壤长期反复耕整过度消耗,不仅作业工序多、成本高,而且破坏土壤耕层结构,加剧耕层土壤水分蒸发,地表裸露造成土壤侵蚀,以至于土壤耕层严重干旱退化,土壤有机质含量下34个百分点黑土层下降近一半,特别是每年大量的玉米秸秆焚烧造成空气污染和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影响到我省绿色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在国内外引进研究的基地上,省农机推广部门2003年以来,先后在兰西、泰来、肇州等多地布置试验和建立示范基地,研究并探索出实施玉米秸秆覆盖还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是解决作业成本高、土壤干旱和肥力下降问题,还能有效避免玉米秸秆乱堆乱放和露天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实现黑土地可持续利用和提高综合效益的目标。

二、主要内容

(一)主推模式

以实施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免耕播种技术为主推模式,玉米收获后播种前对耕地表面不进行土壤耕作和残茬处理,按照农艺要求直接用免耕播种机在有玉米秸秆和根茬覆盖的地表一次作业完成种床清理、开沟破茬、侧深施肥、精量播种和覆土镇压等耕作任务,用秸秆残茬覆盖地表,机械深松蓄水保墒,表土处理平整种床提高地温,喷洒药剂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中耕浅松疏松土壤放寒增温。

(二)技术路线

秸秆粉碎覆盖还田→免耕精播→药剂灭草→中耕管理→机械收获

(三)技术标准

1.秸秆覆盖。秋收时采用配带秸秆粉碎装置玉米联合收获机作业,要求收获、运输等车辆进地作业时不破坏原垄形,减少进地次数,确保下年度玉米原垄卡种作业质量。玉米秸秆直接粉碎还田,留茬高度10厘米,秸秆粉碎长度10厘米秸秆撕裂状为宜,均匀抛撒覆盖地表

2.免耕精播。使用免耕播种机在有秸秆覆盖的原垄上一次性完成破茬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作业,作业速度68km/h,按所选玉米品种农艺要求设定株距,播深为镇压后35厘米,施肥深度810厘米。播种时适量增施氮肥补充秸秆腐烂对土壤中氮的消耗。

3.药剂灭草。采用喷杆式喷雾机在播种后出苗前进行土壤封闭除草,或玉米出苗后35叶期及时进行苗后化学除草。也可结合中耕进行苗期机械除草。


4.中耕管理。采用中耕施肥机在玉米拔节前后结合深松作业进行追肥,以追加氮肥为主,施肥深度810cm深松深度2225cm。施肥后覆土严密,同时进行培土作业,培土深度要求能够覆盖玉米第一叶。

5.机械收获。玉米完熟后,采用采用配带秸秆粉碎装置自走式玉米摘穗收获机进行收获和茎杆还田作业,作业速度不超过8km/h当玉米籽粒水分降到25%以下时,可采用自走式玉米籽粒联合收获机进行直接脱粒收获

三、适宜区域

主要适用于积温高、风沙大、降水不足、土壤瘠薄的西部干旱地区;而当前,从秸秆还田、保护黑土和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角度,适用范围基本扩展到全省所有玉米产区。

四、主要做法

()依托主体,建立试验示范基地

在推进过程中,采取以基层农机推广机构为主导,依托当地农机专业合作社大型农机装备的优势,建立有规模、够标准、可持续的标准化示范基地,做好同传统耕作模式的对比试验和效益分析,优化完善适合区域特点的秸秆还田机械耕种标准化高产栽培模式,切实发挥主体的技术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20152017年三年间,累计建设示范区90个,每个示范区实施规模1000亩,三年累计示范区规模9万亩。

(二)部门联动,强化技术服务与支持

省站联合多部门设立农机农艺方面专家指导组,每年安排十余批次专家组在春耕生产季节深入示点开展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督促检查项目开展,完善技术规范和作业标准做好数据采集和影像记录,分析研究在秸秆还田情况下机械化免耕播种标准化作业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程度,对技术跑偏不规范者予以纠正,解决技术实施标准不到位等问题。

(三)扩大影响,加强技术宣传与培训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发放宣传资料召开现场演示会的形式,宣传秸秆还田及免耕播种技术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省站共组织召开六期技术培训和现场实训班,重点培训基层农机推广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机合作社负责人等,以理论学习与田间实训相结合方式开展了秸秆还田耕种技术模式培训。20186月初针对我省严重春旱的情况,省电视台对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了专题采访和节目录制,积极宣传免耕播种技术在科学耕作、抗旱保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东北网进行了全面的宣传报道。

(四)培育典型,优化耕作模式

树立青岗县、桦南县两个县为重点打造“一翻两免”及免耕播种高标准农机推广工作典型,依托当地现代农机专业合作为示范基地完成核心示范区1000亩的示范规模,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引领全省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继续探索我省北方寒地以垄作为主体、垄作平作相结合的耕种模式,提升和完善免耕播种技术集成体系和整体功能。

(五)会议推进,开展技术交流与研讨

为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我省不同区域秸秆还田模式免耕播种技术标准,仅2018年在不同区域组织召开了3次技术经验交流与研讨会,联合农机生产企业、农机研究院所和大专院校实施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解决技术推广渠道不畅通、手段单一和各环节缺乏有机联系的问题,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五、取得成效

同传统耕种方式相比,实施此项技术减少了春季清理秸秆、机械耕整地作业环节,播种施肥精量精准,土壤水分充足肥力提升,降低作业成本约3040%,亩均节省作业成本55/亩,粮食增产幅度可达到3%8%,平均亩增产30公斤/亩,按玉米平均市场价格1.3/公斤计算,亩均增加产值39/亩,亩均新增纯收益达到94/亩。

由于保护性耕作技术本身具有公共属性,其更多的体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而在技术应用前35年内经济效益并不显著。因此,实施保护性耕作可节省农田作业用工4050%土壤含水率平均提高23%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年增加0.010.03%。地表秸秆覆盖量达到30%以上,秋收前秸秆腐烂化程度达到80%以上,符合东北黑土地保护和农业绿色发展的需要。

 六、若干问题

(一)技术认识有偏差

我省传统的农业生产习惯根深蒂固,不能很好的领会和接受新鲜技术,导致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受到阻碍。特别是部分项目县宣传培训不到位,大多数农民对秸秆还田情况下的免耕播种技术接受能力不强,给推广新技术带来一定难度。

(二)技术实施不规范

由于未形成适合不同地区耕作制度特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致使部分项目实施单位技术指导不到位,执行中遇到的具体技术细节问题把握不准,农机农艺结合不到位,项目实施没能严格执行技术标准,造成各技术实施环节跑粗脱节。

   (三)推广资金不足

全省保护性耕作示范县覆盖面偏小有空白,导致整体推广服务功能不强,个别项目县地方财政资金紧张,项目资金不能及时拨付到位,对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宣传培训等公益性服务的必要工作经费无法安排,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技术示范推广工作的开展。

(四)服务手段需不强

基层农机技术推广部门条件建设不足,推广手段落后,缺乏必要的交通工具和应有的基础服务装备,特别缺乏必要的检测仪器设备和专业的技术人员,新技术宣传培训不能及时到位,部分还无法独立履行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培训等公益性职能。

七、几点建议

一要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推进力度。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将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示范推广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建立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长效机制,加强技术宣传培训,从制度或立法上来保障实施;

二要加强技术攻关和模式创新研究。加强和完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和理论研究,坚持农机农艺的有效协作,加强技术组装配套发挥技术集成优势;

三要出台保护性耕作技术补贴政策。提高农民实施新技术的积极性;当前,在对购买保护性耕作机具的农民给予了敞开式的补贴政策,针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地块同样要给予补贴优惠政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帮助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豫ICP备140109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