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全程机械化  深松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玉米收割机  2016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吉林:秸秆离田路可以这样走

   日期:2017-03-31     作者:吉林日报 陈沫    
核心提示:降低秸秆收集成本是综合利用关键。秸秆从田间到工厂,需要历经打捆、装卸、运输3个过程,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推进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之一。秸秆作为农作物的副产品,如何处理好、开发好、利用好,是农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据资料显示,每年吉林省可利用的生物质资源量超过4000万吨。在秸秆“五化”利用路径已经明晰的背景下,秸秆回收成本高、储运难,仍然是秸秆综合利用的瓶颈。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吉林省一些地区在秸秆收储环节上,积极想办法、探路子,降低秸秆收集成本,让秸秆的离田路更通畅。

市场之手

自发形成秸秆经纪人队伍,提高秸秆离田率

春分临近,天气渐暖,平整的田地静候春耕。

在德惠市郭家镇,秸秆经纪人宋怡辰这段时间闲下来了。2014年,宋怡辰做起了秸秆经纪人,短短几年,秸秆打捆机已经发展到4台。宋怡辰告诉记者,现在秸秆不愁卖,身价越来越高,一吨秸秆卖给电厂200多元,卖给造纸厂更贵,一吨能卖400多元。

“刚开始做的时候,还担心秸秆不好销售,不能赚钱,几年做下来,感觉秸秆回收效益可观,购买秸秆打包机还有补贴。”宋怡辰介绍,收购秸秆既能让农民增加点收入,又省去农民清理秸秆的麻烦,所以积极性很高。

提起2016年的收储量,宋怡辰直摇头。“现在几乎村村都有秸秆经纪人,都抢着做,竞争很激烈!”2016年,宋怡辰收了3000多吨秸秆,收购量和往年相比,要差一半。

推广秸秆综合利用,离田是第一步。随着不断壮大的秸秆经纪人规模,逐渐形成高效便捷的秸秆收储模式,无疑提高了秸秆离田的速度和利用率。

天台镇全家村,秸秆经纪人张洪帅同样感受到近两年秸秆收购市场的变化,“头几年经纪人可没现在这么多,这两年大伙都看到秸秆值钱了,这是好事”。

如今,一家一户处理秸秆很难产生经济收益的现实被普遍认同,在各地秸秆收储中心建设尚不完备的现状下,秸秆经纪人既搅活了秸秆收储市场,又缓解了秸秆综合利用企业的收储瓶颈。

在德惠市,依托国能生物发电德惠有限公司和吉林泉德秸秆综合利用有限公司两家企业,每年可消化80万吨秸秆。“利用40公里到50公里的最佳辐射半径,已经催生出很多秸秆经纪人。”吉林泉德秸秆综合利用有限公司生产运营经理刘志勇认为,这种自发性的秸秆收储,既让老百姓多了份收入,也让企业降低了成本。

合作之道

企业与合作社“结对子”,培育收购大户

3月8日,天气晴朗。在国能公主岭生物发电有限公司厂门外,送秸秆的货车已经排起长队,院内的料场上,成捆的秸秆堆积如山。

“这几天天气好,农机能进地,送秸秆的也特别多。”国能公主岭生物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福敬告诉记者,通过近几年的培育,厂区周边形成了一批秸秆经纪人,帮助企业收购秸秆。

几年前,公司通过考察调研,探索出“电厂+经纪人”的共赢收储模式:公司以村为单位,与各村的合作社或农机大户签订合同,签合同的即是公司指定的秸秆经纪人。“有了这种收储模式,公司在秸秆用量上实现可控,并能够与经纪人精准对接,更重要的是降低公司收储成本。”李福敬说。

秸秆经纪人以村为单位上门清理的秸秆收集模式开始在公主岭推广开来。

“过去是生火做饭,现在是发电,同样烧秸秆,产生的效益却大不一样,我们也多了一条赚钱道。”刘房子镇石头庙村的张中岩正在田里指挥农机手作业,他也是与国能公主岭生物发电有限公司合作的秸秆经纪人。

2008年,张中岩成立旺晟农民专业合作社。2016年,两台秸秆打捆机的购入,让他又多了一个秸秆经纪人的身份。说起这种模式的好处,张中岩细细地算了笔账:“现在电厂的收购价格在每吨260元到300元左右,而经纪人的收集成本是在每吨100多元,这其中包括农机手雇佣、运输成本等费用。而提供上门服务既帮农民清了秸秆,整了地,经纪人也免费得了秸秆,一年下来收益能有十多万元。”

虽然初涉秸秆市场,但仅2016年一年的时间,张中岩就作业了700多公顷地,收储秸秆3万多包。张中岩告诉记者,电厂根据秸秆质量划分等级,验收不合格的秸秆拉回家,发酵后做肥料,一点儿都不浪费。

在公主岭市2017年的秸秆综合利用规划中,将对秸秆机收大户每公顷给予补贴75元,对机械打捆转运费用每公顷补贴100元,构建合理的秸秆综合利用企业布局也在同步推进。

破解之策

降低秸秆收集成本是综合利用关键

秸秆综合利用是共识,提高利用率,秸秆离田是重要一环,而离田的关键在收储环节。

然而现状是:尚未建立完备的秸秆收储体系,秸秆收储尚处在零打碎敲状态,收储能力弱及原料不足。

如何降低成本,为生产提供充足原料,是企业之所难;如何省人力物力清理掉秸秆,是农民之所想。农民得利益,企业得秸秆,看起来双赢的模式在实践中并非一帆风顺。“之所以推动困难,不能形成产业化,成本问题是重要原因之一。”李福敬说。

秸秆从田间到工厂,需要历经打捆、装卸、运输3个过程,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自发形成收储市场的秸秆经纪人,积极探索想办法的企业,在各地积极推动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下,不失为一剂良方。

近年来,吉林省在推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先后出台了诸多利好政策。不少业内专家认为,秸秆综合利用,是一个涉及多主体、多链条、多行业的系列问题,落实好秸秆的扶持政策,调动双方的积极性,根据不同的利用方式实行不同的补贴和奖励标准,引导秸秆资源向工业化、规模化、高附加值利用方式转移。

不管是农民还是企业,都需要一桩合算的买卖。

吉林省秸秆高效综合利用创新平台副主任孙旸认为,在秸秆产业路径明晰的背景下,只有靠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共同协作,靠“顶层设计”和“微观治理”的有机结合,由政府引导、借助市场的手段,调动多主体积极参与共同完成,让农民和企业都有账算。

前不久,东北区域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协同创新联盟暨东北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在长春成立,这也是我国首批区域农业科技联盟。业内人士认为,该联盟的成立将对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带来诸多利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帮助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豫ICP备14010918号